长征的意义永载史册,而率先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红25军,则被誉为革命的“旗帜”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在长征刚开始的1934年,红25军曾一度陷入困境,几乎被敌军围困长红配资,最终得益于一位卖糕点的货郎的帮助,才得以突破重围。
此后,红25军多次尝试寻找这位货郎的踪迹,政府甚至组织了六次寻找行动,希望能够感恩回报。可是,这个故事的结局却充满了曲折,直到多年后,真相才得以浮出水面。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1934年,由于王明等人的错误指挥,红军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失败,启动了长征。红25军作为先锋部队,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。虽然付出了1/10的伤亡代价,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封锁,进入了伏牛山区域,但却发现那里并不适宜建立根据地。无奈之下,只能继续前行。
展开剩余86%但那时的红25军正面临“四面楚歌”的困境——北方是黄河的天险,南方有豫西军阀的防线,前方有卢氏关隘,后方又有数万敌军的追兵。蒋介石早已把红25军视为“肥肉”,放出豪言:“今之红25军,如古之瓦岗旧部,必将在此覆灭!”红25军感受到了敌人包围的巨大压力,许多战士已做好了死战的准备。
然而,程子华等军官并未因此气馁,他们冷静地商讨对策,寻找生路。程军长提出:“既然敌人兵力强大,不能正面硬拼,那就联系群众,寻找一条小路进入陕西!”
可是,当地群众多年来被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虚假宣传所蒙蔽,对红军存在许多误解。当红25军派兵寻找向导时,村民们纷纷躲入山寨,几乎无人愿意帮助。就在此时长红配资,一位卖糕点的货郎走了出来,毫不犹豫地提出:“我知道一条山路,可以带你们绕过敌人!”这位货郎名叫陈廷献,他曾经四处奔走做生意,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,知道蒋介石的污蔑完全是颠倒黑白。看到红军陷入困境,他决定出手相助。
程子华等人听后感激不已,立刻问道:“谢谢你,老乡,你叫什么名字?”货郎回答:“我叫陈廷献,时不我待,我知道一条小路,可以带你们绕过两关,直达洛南。”听到此,军官们纷纷决定立刻出发。为了避免暴露行踪,程子华还特别安排了一支部队假装在别处行军,迷惑敌人。
而当敌人依然等待红25军向两关进军时,红25军却已悄然沿着崎岖的山路悄然穿越。三天三夜的艰苦行军后,红25军成功突破敌军封锁。临别时,程子华拿出了十块大洋作为酬谢,但货郎坚决拒绝:“你们长途跋涉,留着去用。我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,帮了个小忙。”他的高风亮节令所有人都深受感动。程子华等人随即为他写下了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你是共产党的人!”
尽管红25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,但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仍未结束。1935年2月,红25军准备继续西进时,却遇到国民党陕军警备第2旅的追击。为了消除后顾之忧,并争取占领华阳地区,红25军决定在石塔寺伏击敌军。
1935年3月10日上午长红配资,陕军警备第2旅的两个团进入了伏击圈。红25军迅速展开攻击,成功击溃敌军五个营,杀伤并俘虏600余人,缴获大量装备。此战大大扩展了红25军的活动范围,游击战的条件也更加成熟。随后,袁家沟战役、四坡村战役、劳山战役等战斗接连取得胜利,红25军的威名日益响亮。到了1935年9月,红25军最终抵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,并与红26军、红27军会师,圆满完成了为期十个月的长征。
红25军虽然只行进了5000公里,但其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无可比拟。它不仅率先抵达陕北,成为“旗帜”,还成为所有长征队伍中唯一一支增员的队伍。在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下,红25军非但没有减员,反而增加了800多人,这一壮举令人钦佩。毛主席曾指出:“红25军的成功对中国革命具有巨大影响。”
然而,正如古人所言:“吃水不忘挖井人。”红25军能够最终获得成功,离不开那位普通货郎的帮助。为了表达感激之情,红25军的战士们始终在寻找这位货郎,然而,直到很久以后,他们才得知,这位恩人陈廷献的下落。
在许多次寻找未果后,直到1983年,中央军委在编写红25军历史时,终于找到了陈廷献的踪迹。原来,当年他并不叫“陈廷献”,而是“陈廷贤”。由于程子华等人听错了名字,才导致了长时间的误寻。而在这段时间里,陈廷贤过得并不容易——他被国民党抓捕并遭受了三天三夜的折磨,原因只是有人举报他曾给红军带路。幸亏陈廷贤一直坚守沉默,最终得以保命。后来,他把那张纸条藏进了家里的土坯房墙缝中,深怕暴露身份。
在这段苦难的经历之后,陈廷贤过上了平凡的生活,成为了一名副食品公司的小职员。多年来,他一直未曾提起自己帮助过红军的事,直到有一次,他向单位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时,才回忆起了那段往事。然而,由于无法提供当时的纸条证明,陈廷贤一直未能如愿入党,成为他心中的遗憾。
直到他去世前,陈廷贤的遗愿是:“将我埋葬在县委党校旁边,这样我就能永远守在党组织身边。”得知这一消息后,程子华与刘华清等人深感痛惜,他们后悔未能更早找到这位英雄。后来,组织上为陈廷贤的家人提供了必要的照顾,并将他的事迹永载史册。
1996年,中央军委拍摄了电影《北上先锋》,其中有一幕特意呈现了陈廷贤的事迹。刘华清得知后,十分高兴,并强调:“如果没有陈廷贤,红25军可能无法突围,也就没有后来的辉煌。”
陈廷贤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。其实,他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帮助红军,并不仅仅因为曾看到红军用钱买东西,更因为他亲眼见证了红军的纪律和道德风貌。他记得有一次,一名饿极的小战士摘了几颗柿子,结果被村民误以为是土匪。当时,程子华决定依法行军,执行军法。这一举动深深震撼了陈廷贤,让他更加坚定了支持红军的信念。
至于陈廷贤为什么会帮助红军,还因为他看到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不畏艰难,奋勇前行,这激发了他内心的责任感。
这些普通的民众,虽然没有显赫的身份,却因着对革命的执着与热爱,展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。正如陈廷贤的故事所彰显的那样:普通人也能在历史的洪流中,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